新聞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
/
/
/
【觀點】劉世錦:“十四五”結構性潛能與新能源智能汽車發展空間
解決方案

【觀點】劉世錦:“十四五”結構性潛能與新能源智能汽車發展空間

  • 分類:行業資訊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1-06-11 17:35
  • 訪問量:

【概要描述】

【觀點】劉世錦:“十四五”結構性潛能與新能源智能汽車發展空間

【概要描述】

  • 分類:行業資訊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1-06-11 17:35
  • 訪問量:
詳情
導語  2021年1月17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1)主題峰會在釣魚臺召開。在下午以“新能源智能汽車投資邏輯與市場估值”為題的投資與創新論壇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進行了主旨發言。他認為“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將保持中速增長,要把注意力轉向結構性潛能,新能源智能汽車的發展與結構性潛能高度吻合,結構性潛能將助力汽車產業中速高質量發展。  以下為劉世錦發言整理:  今天下午的論壇是討論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投資邏輯和估值,這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本人既不是汽車行業的業內人士,也不是投資界的業內人士,所以我也只能換一個角度,我想從中國經濟目前和“十四五”,以及更長一段時間結構性動能這個角度,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空間和估值的問題提供一些線索。  經濟恢復符合預期,2021年呈前高后低態勢  我想一個基本的邏輯就是如果和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是一致的,這個發展空間就是大的,這個投資就是有價值的。大家知道中國經濟2020年我們首先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但是我們率先恢復,全年經濟應該會有2%左右的增長。但是我想強調指出的是我們不僅是全球大型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已經接近潛在增長力的水平,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話,就涉及到2021年,也就是今年這個經濟形勢到底怎么樣?我先給大家看一個我們研究團隊的預測。  根據我們的預測,今年全年增長會到8.7%,一季度的時候會超過15%,甚至到20%左右。當然這里邊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如果正常的話。因為我們現在有一些不正常的,或者說一些不確定的因素。比如說最近幾天疫情在有些地方又冒頭了,比如服務業最近一段時間不會像預期的發展狀態,這種情況如果多的話,和我們原來的預測來講就會打點折扣,所以下一步我們還得看,對這種不確定性還得有一個估計。  按照我們過去的估計,如果正常的話,一季度會有20%左右的增長,可能有些同志看到這個數字以后稍微有點吃驚。其實很正常,它只是一個小小的數字幻覺,是因為我們在2020年的一季度負的6.8%的增長,是挖了一個大坑,所以現在把那個坑補上,再往上有一個增長,按照潛在增長率的水平進行增長,所以等于是一個統計現象。所以我想大家不要造成誤解,不要以為中國經濟又會重返高增長的軌道,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我們下一步呢,評估中國經濟增長的狀況,就是把2020年和2021年兩年加起來平均增長5%,就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增長成績。  要關注經濟發展的結構性潛能  中國經濟逐步地回歸了正常的軌道,所以宏觀政策也要逐步地回歸正常軌道。最近很多同志對宏觀政策比較敏感,討論也比較多。最近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宏觀政策“不急轉彎”,但是這個彎還是要轉的,我們力求把它轉得好一點。  從中期和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還要保持一個中速增長,也就是中國經濟“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長的速度大概就是5%到6%之間。在這么一個水平上,我們一定要考慮一個結構性的潛能。什么叫做結構性潛能呢?就是中國作為一個后發的經濟體,它在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城市化進程這些方面與現行者相比,它所擁有的這種增長的潛能。  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長,那個時候我們也有結構性潛能,是什么呢?房地產、基建、出口,這些結構性潛能現在已經是逐步地放緩,有些已經明顯地消退了?,F在已經進入了中速增長期,就是剛才講的5%到6%左右的中速增長期。這個中速增長期大家不要小看,其實這個數字有時候也會引起人們的幻覺,因為我們的基數每年都在擴大。其實中國經濟每年的新增量在全球還是第一位的。比如說2019年,或者2018年,我們的新增量就相當于一個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所以我們下一步即使維持5%到6%的增長速度,這么大的新增量從什么地方來?這里邊我想請大家除了關注宏觀政策之外,要更多地關注與中速增長期相配套的結構性潛能。中國經濟還能保持一個比發達經濟體高出一倍到兩倍的增長,我們主要是靠結構性潛能。  對新的中速增長期的結構性潛能,我想提出一個“1+3+2”的結構性潛能的框架。  所謂“1”就是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中國其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在推動城市化,但是城市化的內容在不同的時期是不一樣的。大概最近幾年呢,重點就是都市圈和城市圈。為什么?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更高的要素集聚效率。我們大概有一個估計,在今后“十四五”期間,以及更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的70%、80%就在這個范圍之內,這是一篇大文章,這是主戰場。  所謂“3”就是在實體經濟循環的過程中,我認為需要補上新的三大短板。前幾年我們補三大短板成績還是很顯著的,有些還沒完全補完,現在還在補。下一步是新的三大短板:  第一就是基礎產業效率不高的短板,也就是我們那些基礎產業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行政性的壟斷,效率不高、成本很高,不僅是這些行業本身成本高,它帶動了全社會生產生活成本的上升,所以這方面的改革解決什么問題呢?解決全社會降成本的問題。  第二個短板就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的短板。我們現在中等收入群體大概有4億人口,低于這個標準的還有9億多。我們想提出一個目標,就是在今后10-15年的時間,使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能夠再翻一番,就是把現在的4:9變成9:4,也就是說使中等收入群體能到8-9億人。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呢?因為只有做這件事情,這一部分人由低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進入中等群體之后,他們才是下一步消費的主要力量。  第三就是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短板。我們研發有些領域已經由過去的跟跑變成了并跑甚至領跑。但是從總體上看,特別是從研發,或者內循環的過程來看,我們的短板也很明顯。什么樣的短板呢?就是基礎研發、源頭創新這個短板。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在討論美國怎么卡我們脖子的問題,但是我們回頭再看一看,我們的內循環中,我們有沒有自己卡自己脖子的環節?就是這個環節。所以我們只有補上這個短板,才能夠有效應對外部卡脖子的問題,才能夠真正成為一個創新型的國家。  所謂“2”是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這是全世界的動能,中國也有一定的優勢。  簡單來說“1+3+2”是中國經濟我以為我們下一步雙循環的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的結構性的動能。  結構性潛能帶動汽車產業中速高質量發展  這些結構性動能和我們汽車產業發展有什么關系呢?這里想提出幾點,我想各位可能有更具體的深入的一些了解和分析。  第一,都市圈和城市群能夠有力地帶動汽車的需求。我特別強調那個圈,我們現在發展都市圈,就是在一小時車程的范圍之內,在原有的核心城市的周圍發展起大批小鎮或者小城。對這些小鎮、小城可以用軌道交通把它連接起來,但是相當一部分可以用汽車,用我們的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能源智能汽車如果從地域上來講需求在什么地方?這一塊很可能是排在前邊的。  第二,基礎產業效率提升,將降低汽車產業生產、使用的成本。剛才講了要降成本,這個領域要解決這個問題,對汽車產業也是如此。  第三,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是汽車需求消費增長的重要來源。我現在不敢說是最重要的,我想不是第一也是第二的一個需求來源。我這里特別想強調指出,我們最近講中國是最大的消費市場,一般是講4億中等收入群體。沒問題,這一部分人肯定是中國現在消費升級的主力。但是我以為我們把眼光更多地是要放到剛才我講的9億人,相對低收入的這9億人這里邊,特別是將來有可能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那4-5億人,我以為這是新能源智能汽車消費的重點。  我看新能源智能汽車出來以后都是高大上的,有些檔次很高,沒問題,肯定有它需求的對象。但是你怎么能夠滿足剛才講的即將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這4、5億人的需求?這個文章做好了,我覺得對咱們行業的發展,對咱們一些企業的發展意義可能更為重大。  第四,數字技術帶動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我們現在講汽車的“三化”,其實都是以數字技術作為基礎的。  最后,我想強調最近一個重大的進展,習總書記在聯合國宣布了30/60的目標,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這個對中國汽車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帶來的影響是長久的、巨大的,其實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我這里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現在人均的碳排放已經是超過7噸了,同時超過了英國、法國一部分歐洲的發達國家。但是我們的人均GDP現在是1萬美元,下一步要到2萬美元、3萬美元、甚至4萬美元,因為“十四五”提出我們用15年的時間使我們的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個就不只是2萬美元了,是要超過2萬美元了,到3萬、4萬美元。但是我們馬上碳達峰了,這個怎么實現呢?既要馬兒跑得快,這個馬兒還得要吃草,特別是不能再排放了,這也是很實際的一個問題。  動物的排放實際上是溫室氣體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來源。這里我只是一個比喻,也就是說這個馬可能得換馬,我們得有一系列新的技術才能滿足這個需求。我想在汽車領域中間是首當其沖的。所以我想把這個關系講一講,就是從中國經濟下一步,我講的是結構性潛能的角度,可以看出新能源智能汽車和結構性潛能是高度吻合的,所以我對這個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我們要估值。如果你這個方向走對了,其實大家經常講估值,在風口上等等,關鍵是大的方向要一致。  結構性潛能如何實現?  我再拐過來說我們結構性潛能怎么實現,也就是說新能源智能汽車的估值怎么能夠實現?下一步還要推動改革,因為我們結構性潛能中間相當多的還是看得見抓不住,所以我就很簡單地說我們需要推動五大改革:  第一,加快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同時創造條件允許宅基地使用權向集體組織外部流轉。時間關系不展開說了,我就點點題目。  第二,空間規劃,包括城市規劃也要重視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我們應該按照人口流向來配置土地、資源和基本的公共服務。  第三,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通信、金融等在內的基礎產業領域在放寬準入、促進競爭上得有一些標志性的大動作,就是我剛才講的降成本領域的改革。不能光說了,一定要有標志性、實質性的大動作。這樣的話,我們全社會的成本,包括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的成本才能夠降下來。  第四,加快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第五,深化高水平大學教育和基礎研究領域的改革。  當務之急是要落實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十九大、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要求,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在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方面邁出一個實質性的步伐。  另外,我想簡單地說一下改革的方法也同樣重要。頂層設計主要是指方向,什么時候往東還是往西方向不能錯,另外劃底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情況要避免。在這個前提之下,到底什么樣的一種體制機制政策適合我們的國情?包括新能源汽車領域,從我們市場本身的建設、規范、發展和一些相關的政策,大家也有很多討論,到底什么樣的體制和政策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我想還是要允許我們的地方、行業、企業、個人去試,通過試錯找到對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仍然得摸著石頭過河,有人說改革開放40年了,還要摸著石頭過河嗎?是因為我們不同的時期過的是不同的河?,F在我們過的是高質量發展這條河,我們還得摸著石頭過河才能找到真正適合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行業的體制機制和政策。  下一步還是要切實推進調動地方企業、行業、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切實推進土地、金融、財稅、社保、國資國企、制度規則型對外開放等重點領域的改革進程,使各方面的新增長動能得到充分釋放,推動中國經濟有活力、有韌性、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圖 | 劉世錦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導語
 
2021年1月17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1)主題峰會在釣魚臺召開。在下午以“新能源智能汽車投資邏輯與市場估值”為題的投資與創新論壇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進行了主旨發言。他認為“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將保持中速增長,要把注意力轉向結構性潛能,新能源智能汽車的發展與結構性潛能高度吻合,結構性潛能將助力汽車產業中速高質量發展。
 
以下為劉世錦發言整理:
 
今天下午的論壇是討論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投資邏輯和估值,這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本人既不是汽車行業的業內人士,也不是投資界的業內人士,所以我也只能換一個角度,我想從中國經濟目前和“十四五”,以及更長一段時間結構性動能這個角度,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空間和估值的問題提供一些線索。
 
經濟恢復符合預期,2021年呈前高后低態勢
 
我想一個基本的邏輯就是如果和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是一致的,這個發展空間就是大的,這個投資就是有價值的。大家知道中國經濟2020年我們首先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但是我們率先恢復,全年經濟應該會有2%左右的增長。但是我想強調指出的是我們不僅是全球大型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已經接近潛在增長力的水平,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話,就涉及到2021年,也就是今年這個經濟形勢到底怎么樣?我先給大家看一個我們研究團隊的預測。
 
根據我們的預測,今年全年增長會到8.7%,一季度的時候會超過15%,甚至到20%左右。當然這里邊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如果正常的話。因為我們現在有一些不正常的,或者說一些不確定的因素。比如說最近幾天疫情在有些地方又冒頭了,比如服務業最近一段時間不會像預期的發展狀態,這種情況如果多的話,和我們原來的預測來講就會打點折扣,所以下一步我們還得看,對這種不確定性還得有一個估計。
 
按照我們過去的估計,如果正常的話,一季度會有20%左右的增長,可能有些同志看到這個數字以后稍微有點吃驚。其實很正常,它只是一個小小的數字幻覺,是因為我們在2020年的一季度負的6.8%的增長,是挖了一個大坑,所以現在把那個坑補上,再往上有一個增長,按照潛在增長率的水平進行增長,所以等于是一個統計現象。所以我想大家不要造成誤解,不要以為中國經濟又會重返高增長的軌道,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我們下一步呢,評估中國經濟增長的狀況,就是把2020年和2021年兩年加起來平均增長5%,就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增長成績。
 
要關注經濟發展的結構性潛能
 
中國經濟逐步地回歸了正常的軌道,所以宏觀政策也要逐步地回歸正常軌道。最近很多同志對宏觀政策比較敏感,討論也比較多。最近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宏觀政策“不急轉彎”,但是這個彎還是要轉的,我們力求把它轉得好一點。
 
從中期和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還要保持一個中速增長,也就是中國經濟“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長的速度大概就是5%到6%之間。在這么一個水平上,我們一定要考慮一個結構性的潛能。什么叫做結構性潛能呢?就是中國作為一個后發的經濟體,它在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城市化進程這些方面與現行者相比,它所擁有的這種增長的潛能。
 
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長,那個時候我們也有結構性潛能,是什么呢?房地產、基建、出口,這些結構性潛能現在已經是逐步地放緩,有些已經明顯地消退了?,F在已經進入了中速增長期,就是剛才講的5%到6%左右的中速增長期。這個中速增長期大家不要小看,其實這個數字有時候也會引起人們的幻覺,因為我們的基數每年都在擴大。其實中國經濟每年的新增量在全球還是第一位的。比如說2019年,或者2018年,我們的新增量就相當于一個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所以我們下一步即使維持5%到6%的增長速度,這么大的新增量從什么地方來?這里邊我想請大家除了關注宏觀政策之外,要更多地關注與中速增長期相配套的結構性潛能。中國經濟還能保持一個比發達經濟體高出一倍到兩倍的增長,我們主要是靠結構性潛能。
 
對新的中速增長期的結構性潛能,我想提出一個“1+3+2”的結構性潛能的框架。
 
所謂“1”就是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中國其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在推動城市化,但是城市化的內容在不同的時期是不一樣的。大概最近幾年呢,重點就是都市圈和城市圈。為什么?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更高的要素集聚效率。我們大概有一個估計,在今后“十四五”期間,以及更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的70%、80%就在這個范圍之內,這是一篇大文章,這是主戰場。
 
所謂“3”就是在實體經濟循環的過程中,我認為需要補上新的三大短板。前幾年我們補三大短板成績還是很顯著的,有些還沒完全補完,現在還在補。下一步是新的三大短板:
 
第一就是基礎產業效率不高的短板,也就是我們那些基礎產業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行政性的壟斷,效率不高、成本很高,不僅是這些行業本身成本高,它帶動了全社會生產生活成本的上升,所以這方面的改革解決什么問題呢?解決全社會降成本的問題。
 
第二個短板就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的短板。我們現在中等收入群體大概有4億人口,低于這個標準的還有9億多。我們想提出一個目標,就是在今后10-15年的時間,使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能夠再翻一番,就是把現在的4:9變成9:4,也就是說使中等收入群體能到8-9億人。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呢?因為只有做這件事情,這一部分人由低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進入中等群體之后,他們才是下一步消費的主要力量。
 
第三就是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短板。我們研發有些領域已經由過去的跟跑變成了并跑甚至領跑。但是從總體上看,特別是從研發,或者內循環的過程來看,我們的短板也很明顯。什么樣的短板呢?就是基礎研發、源頭創新這個短板。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在討論美國怎么卡我們脖子的問題,但是我們回頭再看一看,我們的內循環中,我們有沒有自己卡自己脖子的環節?就是這個環節。所以我們只有補上這個短板,才能夠有效應對外部卡脖子的問題,才能夠真正成為一個創新型的國家。
 
所謂“2”是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這是全世界的動能,中國也有一定的優勢。
 
簡單來說“1+3+2”是中國經濟我以為我們下一步雙循環的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的結構性的動能。
 
結構性潛能帶動汽車產業中速高質量發展
 
這些結構性動能和我們汽車產業發展有什么關系呢?這里想提出幾點,我想各位可能有更具體的深入的一些了解和分析。
 
第一,都市圈和城市群能夠有力地帶動汽車的需求。我特別強調那個圈,我們現在發展都市圈,就是在一小時車程的范圍之內,在原有的核心城市的周圍發展起大批小鎮或者小城。對這些小鎮、小城可以用軌道交通把它連接起來,但是相當一部分可以用汽車,用我們的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能源智能汽車如果從地域上來講需求在什么地方?這一塊很可能是排在前邊的。
 
第二,基礎產業效率提升,將降低汽車產業生產、使用的成本。剛才講了要降成本,這個領域要解決這個問題,對汽車產業也是如此。
 
第三,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是汽車需求消費增長的重要來源。我現在不敢說是最重要的,我想不是第一也是第二的一個需求來源。我這里特別想強調指出,我們最近講中國是最大的消費市場,一般是講4億中等收入群體。沒問題,這一部分人肯定是中國現在消費升級的主力。但是我以為我們把眼光更多地是要放到剛才我講的9億人,相對低收入的這9億人這里邊,特別是將來有可能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那4-5億人,我以為這是新能源智能汽車消費的重點。
 
我看新能源智能汽車出來以后都是高大上的,有些檔次很高,沒問題,肯定有它需求的對象。但是你怎么能夠滿足剛才講的即將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這4、5億人的需求?這個文章做好了,我覺得對咱們行業的發展,對咱們一些企業的發展意義可能更為重大。
 
第四,數字技術帶動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我們現在講汽車的“三化”,其實都是以數字技術作為基礎的。
 
最后,我想強調最近一個重大的進展,習總書記在聯合國宣布了30/60的目標,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這個對中國汽車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帶來的影響是長久的、巨大的,其實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我這里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現在人均的碳排放已經是超過7噸了,同時超過了英國、法國一部分歐洲的發達國家。但是我們的人均GDP現在是1萬美元,下一步要到2萬美元、3萬美元、甚至4萬美元,因為“十四五”提出我們用15年的時間使我們的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個就不只是2萬美元了,是要超過2萬美元了,到3萬、4萬美元。但是我們馬上碳達峰了,這個怎么實現呢?既要馬兒跑得快,這個馬兒還得要吃草,特別是不能再排放了,這也是很實際的一個問題。
 
動物的排放實際上是溫室氣體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來源。這里我只是一個比喻,也就是說這個馬可能得換馬,我們得有一系列新的技術才能滿足這個需求。我想在汽車領域中間是首當其沖的。所以我想把這個關系講一講,就是從中國經濟下一步,我講的是結構性潛能的角度,可以看出新能源智能汽車和結構性潛能是高度吻合的,所以我對這個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我們要估值。如果你這個方向走對了,其實大家經常講估值,在風口上等等,關鍵是大的方向要一致。
 
結構性潛能如何實現?
 
我再拐過來說我們結構性潛能怎么實現,也就是說新能源智能汽車的估值怎么能夠實現?下一步還要推動改革,因為我們結構性潛能中間相當多的還是看得見抓不住,所以我就很簡單地說我們需要推動五大改革:
 
第一,加快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同時創造條件允許宅基地使用權向集體組織外部流轉。時間關系不展開說了,我就點點題目。
 
第二,空間規劃,包括城市規劃也要重視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我們應該按照人口流向來配置土地、資源和基本的公共服務。
 
第三,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通信、金融等在內的基礎產業領域在放寬準入、促進競爭上得有一些標志性的大動作,就是我剛才講的降成本領域的改革。不能光說了,一定要有標志性、實質性的大動作。這樣的話,我們全社會的成本,包括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的成本才能夠降下來。
 
第四,加快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第五,深化高水平大學教育和基礎研究領域的改革。
 
當務之急是要落實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十九大、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要求,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在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方面邁出一個實質性的步伐。
 
另外,我想簡單地說一下改革的方法也同樣重要。頂層設計主要是指方向,什么時候往東還是往西方向不能錯,另外劃底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情況要避免。在這個前提之下,到底什么樣的一種體制機制政策適合我們的國情?包括新能源汽車領域,從我們市場本身的建設、規范、發展和一些相關的政策,大家也有很多討論,到底什么樣的體制和政策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我想還是要允許我們的地方、行業、企業、個人去試,通過試錯找到對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仍然得摸著石頭過河,有人說改革開放40年了,還要摸著石頭過河嗎?是因為我們不同的時期過的是不同的河?,F在我們過的是高質量發展這條河,我們還得摸著石頭過河才能找到真正適合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行業的體制機制和政策。
 
下一步還是要切實推進調動地方企業、行業、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切實推進土地、金融、財稅、社保、國資國企、制度規則型對外開放等重點領域的改革進程,使各方面的新增長動能得到充分釋放,推動中國經濟有活力、有韌性、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推薦新聞

RECOMMEND NEWS

2021
06-15
小黑點

2021

2021年, 成功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司名稱變更為“武漢元豐汽車電控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詳情
2020
06-15
小黑點

2020

2020年,年產銷量雙雙突破百萬套。
查看詳情
2019
05-01
小黑點

2019

山東元豐汽車電控系統有限公司成立; YCHB系統開發完成,并實現裝車。
查看詳情
99大香伊乱码一区二区